汴京的繁华简介

2023-06-10   作者:小繁

描述北宋开封繁荣的作文

古都风云 开封曾经是战国时期的魏国、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以及金朝后期的都城,所以有“七朝都会”之称.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为了称霸中原,迁都大梁(今开封).当时的大梁“北据燕赵,南通江淮,水陆都会,形势富饶”,是一座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大都会. 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都把国都设在开封.开封的经济日渐繁荣.北宋时期,开封进入历史上最为繁盛的时期.宫殿壮丽,街道整齐,建筑讲究.开封的手工业,尤其是制瓷、印刷、军器和纺织业非常发达.同时,作为当时的文化中心,开封拥有全国最大的图书馆——崇文院,并组织编纂了《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和《册府元龟》四部卷帙浩繁的文化典籍. 花中隐士 北宋时期,养菊蔚然成风.作为当时的都城,开封的养菊之风更为盛行.每逢重阳佳节,不仅民间有花市赛菊,而且宫廷内也养菊、插菊、挂菊花灯、开菊花会、饮菊花酒.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开封菊花之繁盛由此可见一斑.如今开封人民沿袭了这一传统,家家户户都以养菊、赏菊为乐事.菊花的数量、品种、栽培技术都有很大提高.如今的开封菊花,不但花朵肥大、色泽纯正,而且高矮适度.艺菊中的塔菊高达6.15米,大立菊花朵达6432头、直径4.16米,均为全国之冠.用菊花绑扎的“凤凰展翅”、“孔雀开屏”、“二龙戏珠”等造型惟妙惟肖,形象逼真.菊花品种也由原来的900多个,发展到1200多个.每年金秋十月,全市人民倾城出动,赏菊吟诗.根据这一民俗,开封市把菊花定为“市花”,把每年的10月28日至11月28日定为菊花花会会期.

有关于宋都汴梁,就是开封的相关资料吗?

开封位于黄河中下游冲积平原的东部,北依黄河,南接黄淮平原,东连华东诸省.辖五县五区,总面积6444平方公里,人口460万,市区从口78万.开封冬寒春暖,夏热秋凉,四季分明,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14.52度,平均降水量622MM. 开封古称汴梁、汴京、东京,简称汴,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开封之名源于春秋时期,当时,郑国君主郑庄公选择这里修筑储粮仓城,便取 启拓封疆 之意,定名 启封.到了汉代景帝时(公元前156年),为避汉景帝刘启之名讳,就将 启封 更名为开封,这便是开封的由来. 开封建城的历史已有2700多年.自公元前364年至公元1233年,先后有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定都于此,所以开封素有 七朝古都 之称.特别是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时期,开封(史称东京)为宋朝国都长达168年,历经九代帝王.当时,东京城周阔30余公里,由外城、内城、皇城三座池组成,人口达到150余万,是一座气势雄伟、规模宏大,富丽辉煌的都城.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会.古人曾这样描述当年宋都的辉煌: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汴京富丽天下无.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的巨幅画卷《清明上河图》,更是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东京开封城的繁华景象.北宋时期,科技发达,经济繁荣,人文荟萃,创造了一代灿烂辉煌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宋文化.清正谦明的包公,满门忠烈火的杨家将,图强变法的王安石,民族英雄乐飞等历史名人,都曾在这里留下光辉的足迹,他们的丰功伟绩,作为民族文化,至今仍在海内外广为传颂. 是的,开封在历史上曾为中华民族文明史写下过绚丽的篇章. 建国50年来,特另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开封的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今日的开封商贸发达、农副产品丰富、交通运输便利、名胜古迹众多,是中原地区黄河沿线重要的旅游胜地和对外开放城市,也是国家旅游局命名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开封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她享有七朝都会、文化名城、大宋故都、菊城之盛名.遍布市县的名胜古迹,依稀可寻的古成风貌,特色浓郁的民俗文化绚丽多姿的秋菊,显示了古都的风韵和魅力.目前开封拥有名胜古迹景点187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处. 开封旅游突出宋代特色.宋都御街、清明上河

清明上河图描绘汴京什么的繁荣景象

清明上河图描绘汴京什么的繁荣景象 描绘了当时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 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看清明上河图描述汴京的城市风貌

简洁些,快. 《清明上河图》所画的汴河与汴河相连的这一带街市,在当时汴京城里,还不是最繁华的地区,但是也可看出当时汴京商业经济的发达,统治阶级的奢华.正像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所描写的:“举目则清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大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方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空,几家夜宴……”此文是孟元老所描述的封建统治者奢侈享乐的一面,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却能较全面反映当时城市居民的生活.图画中的那些船工、篙师、纤夫、搬运夫、车夫、轿夫、农夫以及小商小贩、理发师、车匠等等,一个个都是忙忙碌碌勤奋劳苦.对于那些官僚、士绅、商贾及其他们的眷属,不是骑马坐轿,便是狂游浪饮.张择端把前者都作为画面的主体人物描绘,较真实地反映当时社会本质,因而使作品直到今天仍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十四世纪北宋首都开封的城市风貌

清明上河图是哪个朝代的

1.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是北宋的张择端画的. 2. 地位: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一级国宝.清明上河图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我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3. 简介: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总之,《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清明上河图》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桥和桥头大街的街面组成.粗粗一看,人头攒动,杂乱无章;细细一瞧,这些人是不同行业的人,从事着各种活动.大桥西侧有一些摊贩和许多游客.货摊上摆有刀、剪、杂货.有卖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许多游客凭着桥侧的栏杆,或指指点点,或在观看河中往来的船只.大桥中间的人行道上,是一条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轿的,有骑马的,有挑担的,有赶毛驴运货的,有推独轮车的……大桥南面和大街相连.街道两边是茶楼,酒馆,当铺,作坊.街道两旁的空地上还有不少张着大伞的小商贩.街道向东西两边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较宁静的郊区,可是街上还是行人不断:有挑担赶路的,有驾牛车送货的,有赶着毛驴拉货车的,有驻足观赏汴河景色的. 北宋 张择端 张择端,北宋画家,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 他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徽宗朝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界画宫室,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后“以失位家居,卖画为生,写有《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 今《清明上河图》尚存,是《东京梦华录》、《圣畿赋》、《汴都赋》等著作的最佳图解,具有极大的考史价值.不只继承发展了久己失传的中国古代风俗画,尤其继承了北宋前期历史风俗画的优良传统. 就这么多了~~~ 张择端,北宋画家,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 他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徽宗朝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界画宫室,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后“以失位家居,卖画为生,写有《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 今《清明上河图》尚存,是《东京梦华录》、《圣畿赋》、《汴都赋》等著作的最佳图解,具有极大的考史价值.不只继承发展了久己失传的中国古代风俗画,尤其继承了北宋前期历史风俗画的优良传统. 明朝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的描画是哪个朝代,哪个城市的景象

《清明上河图》的描画是北宋都城开封的景象.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车、轿、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清明上河图》虽然场面热闹,但表现的并非繁荣市景,而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官兵懒散税务重. 【名称】:清明上河图 【类别】:字画 【年代】:北宋 【文物原属】: 【文物现状】: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简介】: 宽24.8厘米,长厘米528.7cm,绢本设色,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 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总之,《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清明上河图》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桥和桥头大街的街面组成.粗粗一看,人头攒动,杂乱无章;细细一瞧,这些人是不同行业的人,从事着各种活动.大桥西侧有一些摊贩和许多游客.货摊上摆有刀、剪、杂货.有卖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许多游客凭着桥侧的栏杆,或指指点点,或在观看河中往来的船只.大桥中间的人行道上,是一条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轿的,有骑马的,有挑担的,有赶毛驴运货的,有推独轮车的……大桥南面和大街相连.街道两边是茶楼,酒馆,当铺,作坊.街道两旁的空地上还有不少张着大伞的小商贩.街道向东西两边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较宁静的郊区,可是街上还是行人不断:有挑担赶路的,有驾牛车送货的,有赶着毛驴拉货车的,有驻足观赏汴河景色的. 汴河上来往船只很多,可谓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有的停泊在码头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驶.有的大船由于负载过重,船主雇了很多纤夫在拉船行进.有只载货的大船已驶进大桥下面,很快就要穿过桥洞了.这时,这只大船上的船夫显得十分忙乱.有的站在船篷顶上,落下风帆;有的在船舷上使劲撑篙;有的用长篙顶住桥洞的洞顶,使船顺水势

谁有关于清明上河图建筑的资料

【清明上河图中的建筑】 在宋代较真实地记录了当时各类建筑,当首推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此画是北宋画家张择端所作.全图长528厘米,阔仅24.4厘米.画面为宋汴梁汴河两岸的生活场景.画中再现了宋汴梁城繁荣的都市生活,反映出市民生活及市街商业活动的多样性.描绘了数量众多的房屋建筑,为后世提供了一条宋代市井画廊.从图中看到,在商业十分发达的汴京城中,各种店铺应有尽有,在码头附近也有小店.这些店铺都是瓦房,结构较简单.居民住宅与店铺建筑差不多,长方形房屋,盖着悬山瓦顶,有些住宅,屋顶采用歇山式,屋脊用瓦饰,有的还使用斗拱、朱红大门,高墙围绕,彩绘梁柱,十分豪华.城门,图中出现最雄伟的建筑物,是汴京城内外分界线,也是梁城做为京师的象征.这是图中最高等级的建筑,是标准的官方式样.在这巨大的城楼建筑上,密布着一层层华丽的斗拱.图中还有3、4座桥梁,最有特色的是城外的虹桥,是一座单孔桥.我国早期木桥梁遗存下的甚少,这座虹桥,使我们看到了具有卓越艺术匠心的早期木桥的风彩.虹桥内外是汴京城外的热闹地带,各种店铺鳞次栉比,建筑形式较多.总之,从此图中可看到,北宋的京城、繁荣闹市,巍峨的城门,还有各种类型的商店、民居,好一幅社会的风情画!好一篇宋代民居、店铺的真实写照!因而,它真实地再现了当时这些建筑的面貌.

宋城的景区介绍

入门为一座雄伟的大城门,由两个身穿宋代战袍的士兵把守.城楼画栋雕梁,展出古代兵器.城内小河贯通南北,两岸绿柳垂杨,店铺林立.有香店、茶寮、二郎神庙、酒坊、住宅等.其中丰乐楼高二层,富丽堂皇,供应酒菜,均依照宋代食谱.地窖展出七十多个中国历代帝王和重要人物的蜡像.城末端一处人家名“大富之家”,作为王员外的私邸,室内陈设华丽雅致,辟有前后花园,曲径迂回,林木葱郁.街上市集行人,亦按各人身份,穿上宋代衣冠,一似当年汴京繁华景象.宋城古色古香,动静结合,具有浓厚的东方色彩,寓传播历史知识于娱乐之中,吸引大量中外游人.

北宋.张择端的《》描绘了汴河沿岸的繁荣景象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宽25.2厘米,长525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汉族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描绘当时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 地球人都知道!小日本也许不晓得 八格牙路的干活!嘿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 不对,《秋郊饮马图》是赵孟頫作品.《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的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

关于南宋都城的资料

急!越多越好! 南宋都城--临安府 (今杭州) 北宋统一后,杭州为两浙路治所,已成为“东南第一州”. 宋时对西湖曾进行过多次疏浚,特别是哲宗元祐年间(1085-1093年)苏轼任杭州知州时,对西湖所作的一次大规模疏浚工程.这次工程,在清除占湖面二分之一的私围葑田时,将疏浚出来的大量葑泥堆积成一条从南到北、横贯湖面长达五里的长堤,又于其上建石桥六座以流通湖水,这就是有名的“苏堤”.在疏浚西湖的同时,苏轼一面建筑闸堰于运河与西湖之间,使运河专受湖水,隔绝江潮,保证漕运的畅通;一面擘划用瓦管代替竹管引湖水入城区的六井,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给水条件. 宋室南渡后,建都于杭州,改称临安府.杭州从此成为南宋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从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开始,南宋政府在吴越国都的基础上扩建宫城及其东南的外城. 1.城垣宫阙的扩建 (1)宫城 又称“大内”或“皇城”,位于凤凰山麓,北起凤山门,南到钱塘江边,东止候潮门,西至万松岭,城周约九华里,乃就吴越“子城”改建.宫城四面各有一门,南门改吴越通越门为丽正门,北门改吴越双以及临安府学和钱塘、仁和二县的县学.在这些学校之下,还有为数众多的“乡校、家塾、舍馆、书会,每里巷须一、二所,弦诵之声,往往相闻”.可见其教育事业的普及. 西湖经过唐宋以来的疏浚和整治,到了南宋时,其繁华已达于极点.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等所谓“西湖十景”,即在此时形成.南宋统治者为了满足其穷奢极侈的享受,先后建造了聚景、真珠、南屏、集芳、延祥、玉壶等御花园,遍布于西湖之上及其周围,正是“自六蜚(皇帝车驾)驻跸,日益繁艳湖上;屋宇连接,不减城中.有为诗曰:'一色楼台三十里,不知何处觅孤山',其盛不以晴雨,必用箬盖之,以为记认.其他大酒店,娼妓只伴坐而已.欲买欢,则多往其居.罗酒店,在山东、河北有之,今借名以卖浑头,遂不贵重也.酒家事物,门设红杈子绯缘帘贴金红纱栀子灯之类.旧传因五代郭高祖游幸汴京潘楼,至今成俗.酒阁名为厅院,若楼上则又或名为山,一山、二山、三山之类.牌额写过山,非特有山,谓酒力高远也.大凡入店,不可轻易登楼上阁,恐饮燕浅短.如买酒不多,则只就楼下散坐,谓之门床马道.初坐定叫声诸家腔谱也. 杂扮或名杂旺,又名纽元子,又名技和,乃杂剧之散段.在京师时,村人罕得入城,遂撰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