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李煜的《相见欢》翻译
囧囧囧 年代】:唐五代 【作者】:李煜 【作品】:相见欢 【内容】: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1]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2]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3] 【注释】: [1]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2]离愁:指去国之愁. [3]别是一般:亦做“别是一番”,另有一种之意. 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此词写作时期难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 “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 过片后“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诗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离愁时,或写愁之深,如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或写愁之长,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恋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李煜此句则写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弥鲜;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诉诸人们的视觉,而直接诉诸人们的心灵,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这种写法无疑有其深至之处. 【作者小传】: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第六子.徐州人.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明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
《怨三三·玉津春水如蓝》的翻译,,谢谢,,急用,,,今明两天
怨三三 朝代:宋代 作者:贺铸 原文: 玉津春水如蓝.宫柳毵毵.桥上东风侧帽檐.记佳节、约是重三. 飞楼十二珠帘.恨不贮、当年彩蟾.对构雨廉纤.愁随芳草,绿遍江南. 词的上片,是对过去一段生活的追忆.“玉津”,北宋首都汴京南门外的一座名园.此园乃五代后周显德年间创建.夹道为两园,引河水贯其中,秀园碧波,为汴京一大景观.宋代的汴京,可以说就是一个杨柳的世界.《东京梦华录》云:“东都外城,方圆四十余里.城壕曰护龙河,阔十余丈,壕之内外,皆植杨柳,粉墙朱户,禁人往来.”玉津园是御花园,园墙内外,亦植满杨柳,故称“宫柳”.“毵毵”,形容春天柔韧细长的柳树枝叶.孟浩然诗《高阳池送朱二》:“澄波淡淡芙蓉发,绿岸毵毵杨柳垂.”贺铸这两句词,从色彩上写玉津园的风光俊美,春色无限,红墙绿柳,池深溪碧,实在是一处赏心悦目的所在. “桥上东风侧帽檐”,开头两句写的是环境,这一句却点出了人物.这座桥,自然是玉津园夹道那条名为闵河上的画桥,站在桥上的则是词人自己.春光融融,春风吹拂,柳枝婀娜摇摆,词人的帽檐也被吹得歪歪斜斜,何等潇洒,何等惬意.词人于此何所待呢? “记佳节,约是重三.”重三即三月初三,古代称这天为“上巳节”.过上巳节,往往男青年女结伴游春,缔约定情.在我国某些地区和某些民族中,三月三仍然是青年男女的爱情节日.词人之所以桥头伫立,迎风企盼,原来他是与情人有约,要在这一天共同游园赏春,踏青叙情.这是多么甜蜜和醉人!无怪到了晚年回忆起来,仍然是情意绵绵. 词的下片,由追忆往事转变为抒发现实中的感慨,表现了内心的郁闷和痛苦. “飞楼十二珠帘”,这是词人当时所居之地.“飞楼”即凌空的高楼;“十二珠帘”并非实指,而是极言楼高,珠帘重重,深幽闭索,高高在上,离群孤栖,寂寞冷清,使人难以忍受.“恨不伫,当年彩蟾”,这就把伤感的情绪又推进了一步.“彩蟾”指月光,是说在这凌空高楼上,连一点月光也看不到.但词人却不这样直接说出,而以“不伫”当年月光出之,不但构思新颖,而且是把当年的生活、思想与当时的现状作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不忘彩蟾入户的喜悦,就更觉出珠帘不伫的酸苦. “对梦雨廉纤”,在暗昧无月的高楼,到晚来却是一个春雨迷蒙的黑夜,淅淅沥沥的纤纤细雨,好像是滋润了词人忧愁的灵魂,才使他的愁、他的苦吸取了足够的营养,于是才得以飞快地成长,终于使“愁随芳草,绿遍江南”.在古代诗词中,写
李煜 《浪淘沙》原文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五代: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译文: 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即使身盖罗织的锦被也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欢愉. 不该独自一人登楼凭栏远望,引起对故国的无尽思念和感慨.离开容易再见故土就难了.过去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这首词,情真意切、哀婉动人,深刻地表现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亡国之君的艺术形象.正如李煜后期词反映了他亡国以后囚居生涯中的危苦心情,确实是“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且能以白描手法诉说内心的极度痛苦,具有撼动读者心灵的惊人艺术魅力.此词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词是作者去世前不久所写.此词基调低沉悲怆,透露出李煜这个亡国之君绵绵不尽的故土之思,可以说这是一支宛转凄苦的哀歌.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 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浪淘沙 李煜 帘外雨潺潺,②春意阑珊.③ 罗衾不耐五更寒.④ 梦里不知身是客,⑤一晌贪欢.⑥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 词牌介绍 注: ①此词原为唐教坊曲,又名《浪淘沙令》、《卖花声》等.唐人多用七言绝句入曲,南唐李煜始演为长短句.双调,五十四字(宋人有稍作增减者),平韵,此调又由柳永、周邦彦演为长调《浪淘沙漫》,是别格. ②潺潺:形容雨声. ③阑珊:衰残.一作“将阑”. ④罗衾(音亲):绸被子.不耐:受不了.一作“不暖”. ⑤身是客:指被拘汴京,形同囚徒. ⑥一晌(音赏):一会儿,片刻.贪欢:指贪恋梦境中的欢乐. 赏析: 此词上片用倒叙手法,帘外雨,五更寒,是梦后事;忘却身份,一晌贪欢,是梦中事.潺潺春雨和阵阵春寒,惊醒残
李虞的《蝶恋花》
蝶恋花 唐·李煜 遥夜亭皋闲信步,乍过清明,早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桃李依依春暗度,谁在秋千,笑里低低语.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闲没个安排处. 诗词注解 (一题李冠作)此词通过作者暮春夜晚漫步时所见的景色,表达了词人起伏扬抑的伤春、相思情怀.全词以清景无限来烘托、暗示人物情感的变化,营造出一种深婉优美的意境.“遥夜”交待时间,夜色未深,但也入夜有一段时间了.所行之地是“亭皋”,城郊有宅舍亭台的地方.词人在“信步”上着一个“闲”字,点染出一幅随意举步、漫不经心的样子.“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是无理之语.按说“清明才过”,春光正好,词人却已经“伤春暮”了,看来“闲信步”当含有排遣内心某种积郁的用意.上片最后两句是词人耳目所见,刚刚听到几点雨声,却被春风挡住而听不到了.天上的月亮因积有云层而朦胧不明.这两句写景,清新淡雅而又流转自然.过片谓这时虽说已过了桃杏盛开的花期,但余香依稀可闻.人为淡月、微云、阵阵清风、数点微雨和依稀可闻到的桃杏花香的美景所感染,那“伤春暮”的情怀暂时退却了.此处白描手法运用得当.下片二、三句词意陡转.词人遐想联翩之际,听到近处有妇女荡秋千的轻声笑语,她们说些什么听不清楚,但不断传来的莺语,对他来说是一番诱惑.结尾两句,写词人因意中人不在身边,以致常常魂牵梦萦.今夜出来漫步,便有可能出于排遣对意中人的相思之苦.举天地之大,竟无一处可以安排作者的愁绪,由此可见其旁徨、感伤与苦闷的程度之深.此词写景鲜明,抒情真挚,语言浅近,读来委婉动人,艺术上确有不凡之处. 这首《虞美人》是南唐后主李煜在被俘两年后写成的.相传他作此词后命歌妓在七夕之夜反复吟唱,宋太宗知此事后立即就赐酒将他毒死. 作者能诗能画,只可惜政治上无所成就.本是一国之君,只因一个黄袍加身的后周叛臣便落得个“肉袒以降”成为一介阶下囚.七夕之夜,看汴京车水马龙,自己被囚寓中,回首往事怎能不叹道“问君能有几多愁?” 春花秋月何时了?这是作者慨叹时光太慢.大概是俘前宫里浮华生活使他不思进取. “往事知多少”长叹一声,开始回忆往事的美好.李商隐有诗云“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只为慨叹去日美好,来日不多,美好的往事只能成为追忆,当时却只是惘然虚度.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陆游《钗头凤》)冰凉的东风吹破寄身的小楼也吹破作者思
宋代李清照的生平事迹
李清照(公元1084-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宋代杰出的女词人. 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 李清照的词委婉、清新,感情真挚.前期的词,主要描写少女、少妇的生活,多写闺情,流露了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别离相思的痛苦.她后期的词,多悲叹身世,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以表达她的爱国思想.李清照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 她曾作《如梦令》,描述她少女时代在济南的欢乐生活:"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宋时,济南城西确有"溪亭”. 李清照十八岁时,在汴京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之子赵明诚结婚.婚后,夫妻感情笃深,常投诗报词.一年重阳,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作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据《嫏环记》载,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赵明诚问是哪三句,陆德夫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公元1127年,北方金族攻破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仓皇南逃.李清照夫妇也先后渡江南去,第二年,赵明诚死于建康(南京). 李清照独身漂泊江南,在孤苦凄凉中度过了晚年.词人连遭国破、家亡、夫死之痛,所作词章更为深沉感人.比如那首著名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掺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两盏三杯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者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在南渡之初,还写过一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刺徽宗高宗父子的丧权辱国,意思表达得淋漓尽致. 李清照 (1084.2.5.~1155.4.10.) 号
李煜的详细
李煜 李煜 (937-978) 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又号莲峰居士.南唐中主第六子.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明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太宗即位,进封陇西郡公.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李煜的词,可以分为前后两期,以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 他降宋时作为界线.前期的词已表现出他非凡的才华和出色的技巧,但题材较窄,主要反映宫廷生活与男女情爱,如〔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喜迁莺〕"晓月坠"、"宿云微"、〔一斛珠〕"晚妆初过"、〔菩萨蛮〕"花明月暗飞轻雾"等;也有写离别相思的作品如〔清平乐〕"别来春半"等,写景抒情,融成一片,比较健康可读.到了后期,李煜由小皇帝变为囚徒.屈辱的生活,亡国的深痛,往事的追忆,"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王《默记》),使他的词的成就大大超过了前期.〔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反映了他身世与词风的转折.《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无言独上西楼"等是他后期的代表作,主要抒写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景,表达了对"故国"、"往事"的无限留恋,抒发了明知时不再来而心终不死的感慨,艺术上达到很高的境界. 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了词的表现领域.在李煜之前,词以艳情为主,内容浅薄,即使寄寓一点怀抱,也大都用比兴手法,隐而不露.而李煜词中多数作品则直抒胸臆,倾吐身世家国之感,情真语挚.所以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人间词话》) ②具有较高的概括性.李煜的词,往往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境界."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乌夜啼〕)、"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等名句,深刻而生动地写出了人生悲欢离合之情,引起后世许多读者的共鸣. ③语言自然、精炼而又富有表现力.他的词不镂金错彩,而文采动人
浪淘沙 李煜 诗意
很干净 此词上片用倒叙手法,帘外雨,五更寒,是梦后事;忘却身份,一晌贪欢, 是梦中事.潺潺春雨和阵阵春寒,惊醒残梦,使抒情主人公回到了真实人生的 凄凉景况中来.梦中梦后,实际上是今昔之比.李煜《菩萨蛮》词有句:“故 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所写情事与此差同.但《菩萨蛮》写得直率,此词 则婉转曲折.词中的自然环境和身心感受,更多象征性,也更有典型性.下片 首句“独自莫凭栏”的“莫”字, 有入声与去声(暮)两种读法.作“莫凭 栏”,是因凭栏而见故国江山,将引起无限伤感,作“暮凭栏”,是晚眺江山 遥远,深感“别时容易见时难”.两说都可通.“流水落花春去也”,与上片 “春意阑珊”相呼应,同时也暗喻来日无多,不久于人世.“天上人间”句, 颇感迷离恍惚,众说纷纭.其实语出白居易《长恨歌》:“但教心似金钿坚, 天上人间会相见.”“天上人间”,本是一个专属名词,并非天上与人间并列. 李煜用在这里,似指自已的最后归宿.应当指出,李煜词的抒情特色,就是善 于从生活实感出发,抒写自已人生经历中的真切感受,自然明净,含蓄深沉. 这对抒情诗来说,原是不假外求的最为本色的东西.因此他的词无论伤春伤别, 还是心怀故国,都写得哀感动人.同时,李煜又善于把自已的生活感受,同高 度的艺术概括力结合起来.身为亡国之君的李煜,在词中很少作帝王家语,倒 是以近乎普通人的身份,诉说自已的不幸和哀苦.这些词就具有了可与人们感 情上相互沟通、唤起共鸣的因素.《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如此,此词 亦复如此.即以“别时容易见时难”而言,便是人们在生活中通常会经历到是 一种人生体验.与其说它是帝王之伤别,无宁说它概括了离别中的人们的普遍 遭遇.李煜词大多是四五十字的小令,调短字少,然包孕极富,寄慨极深,没 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是做不到的. 原文: 浪淘沙·怀旧① 帘外雨潺潺,②春意阑珊.③ 罗衾不耐五更寒.④ 梦里不知身是客,⑤一晌贪欢.⑥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注释: ①此词原为唐教坊曲,又名《浪淘沙令》、《卖花声》等.唐人多用七言绝句入曲,南唐李煜始演为长短句.双调,五十四字(宋人有稍作增减者),平韵,此调又由柳永、周邦彦演为长调《浪淘沙漫》,是别格. ②潺潺:形容雨声. ③阑珊:衰残.一作“将阑”. ④罗衾(音亲):绸被子.不耐:受不了.一作“不暖”. ⑤身是客:指被
浣溪沙的赏析.跪求.
赏析一】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九引《西清诗话》云:“南唐李后主归朝后,每怀江国,且念嫔妾散落,郁郁不自聊,尝作长短句云:'帘外雨潺潺'云云,含思凄惋,未几下世.”由此可知,词作于他死前不久.可以说是李煜后期词的代表作之一. 词的上片,以倒叙起始,描写梦醒之后的所闻:帘垂夜深,潺潺的雨声透过帘栊,不断地传入耳中;眼看那美好的春光,在这潺潺雨声的伴和之下,即将成为过去.词写晚春深夜,雨声潺潺,表现出无限惜春、伤春之情,环境是清苦的,情调是凄楚的.特别是这“春意阑珊”,既是眼前节令的实况,又是国家衰亡、个人的生命亦即将完结的象征.如此情景,又怎能不引起词人心头的阵阵悲凉呢?更何况又是在“五更寒”的这样一个时刻! 五更的寒冷,即使身盖罗衾,也抵挡不住,忍耐不了.故“罗衾不耐五更寒”,是在写梦醒后之所感.这“感”,首先是感觉到五更时天气的奇寒,而这样的奇寒,又是通过“罗衾不耐”来表现的.这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一种借外物以抒写王观感受的艺术手法.岑参写八月胡地的奇寒云:“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这种手法的成功运用.其次,更为重要的是,这不仅是写身寒,而且是写心寒;身寒终究有个极限,并可尽量设法抵御和忍耐,而心寒——心头的悲凉,则是无限的,无法忍受的了. 古人论词的结构,妙在断断续续,不接而接.“罗衾不耐五更寒”句,就具有如此之妙.它与下面两句,一写梦后,一写梦中,看似不接,实则词意紧紧相接.写梦后的“罗衾不耐五更寒”,既是突出了梦后内心的悲凉,又为描写梦中的情景作了铺垫:既然梦醒之后是如此痛苦悲凉,那么,还不如长梦不醒了.因为“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只有在梦里,才能忘记自己是“客”——南唐的亡国君,大宋的阶下囚,也只有在梦里,才能享受到那片刻的欢乐.这种以梦后之苦去与梦中之乐相映衬,从而更见梦后之苦的可憎与梦中之乐的可爱的写法,确实是很高明的.可惜,梦中之乐是虚幻的,梦后之苦是实在的、残酷的,并且,不管主观上如何贪恋那梦中之乐,终究不过是“一响”而已.这样写进一步突出了国亡被俘后处境的可悲可怜. 词的下片,起曰:“独自莫凭栏”.“独自”,说明词人的孤独;“莫凭栏”,则是因为凭栏远眺,是为了要看到昔日的宫阙阁楼,以满足思念故国之情,然而,汴京距金陵甚远,中间有“无限关山”的阻隔,因而只能是欲见不得,徒唤奈何而已.更何况这“无
回首夕阳红尽处.意思
这句话出自宋朝张舜民的一首词: 卖花声(题岳阳楼) 宋·张舜民 木叶下君山. 空水漫漫. 十分斟酒敛芳颜. 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栏. 天淡云闲. 何人此路得生还. 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这是从白居易的《题岳阳楼》诗:“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的化用.长安是借指宋朝的汴京.作者因回首夕阳而念及家国,这既有难言的愤懑,也有无限的眷恋.语意双关,耐人寻味. 全诗解释: 词的上阕,“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是从屈原的《楚辞·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转化而来.短短两句呈现的是一幅箫疏的景象:洞庭湖,秋水与长天一色,茫茫无际;秋风里,万木凋零,树叶在君山之上纷纷飘落.君山,是洞庭湖中的一个小岛,又名洞庭山,相传虞舜之妃湘君曾游此,故名.作者立于岳阳楼上鸟瞰君山历历在目,但未必能看到片片落叶,这很可能是作者当时正处于失意中的一种感觉,他把自己的处境与落叶联想到一起.如是,这景语也就是情语了. “十分斟酒敛芳颜”,这时作者已从楼前转到了室内.一位歌女正满满地斟上一杯酒,收敛起笑容,打算为客人唱一曲送别的名曲《阳关三叠》.但是作者没有同意,“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我不是当年王维在渭城送别西出阳关的元二,而是即将南下的迁客,不唱也罢.这看是一句表面话,但其中却饱含着作者的无奈、辛酸和悲痛. 词的下阕,“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这是酒后作者带着几分醉意再次来到楼前,他扶着高楼上的栏杆,放眼远眺,只见淡远的天空,白云在悠闲地飘动.作者的思绪随着这飘动的白云不由猛然惊起:“何人此路得生还?”古时岭南一带素称蛮荒绝域,成了历代贬官的流放之地.唐代宰相李德裕被贬海南时曾有诗:“一去一千里,千之千不还,崖州在何处?生度鬼门关.”这时的作者一定是想到了前辈文人的命运,也想到了自己的命运,这才发出了如此令人震撼的悲叹.词的末两句,“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这是从白居易的《题岳阳楼》诗:“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的化用.长安是借指宋朝的汴京.作者因回首夕阳而念及家国,这既有难言的愤懑,也有无限的眷恋.语意双关,耐人寻味. 这首词在内容层次上有很大的跳跃,但结构安排自然得体,了无痕迹.全词起伏跌宕,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内心复杂的感情,深沉真切,动人心魄.这是一首格调很高、有较强感染力的好词. 此词作于元丰六年(1
李煜和大小周后的事
史书上说赵光义多次强留小周后于宫中.每次小周后回去,都是又哭又骂,李煜在痛苦郁闷中,写下《望江南》、《子夜歌》、《虞美人》等名曲.古代画家还绘有《熙陵幸小周后图》,明人沈德符《野获编》中:“宋人画《熙陵幸小周后图》,太宗戴幞头,面黔色而体肥,周后肢体纤弱,数宫人抱持之,周后作蹙额不胜之状”.元人冯海粟就在图上题诗:“江南剩得李花开,也被君王强折来;怪底金风冲地起,御园红紫满龙堆.” 周后,名娥皇,生于公元九三六年,比后主大一岁.她在文史记载中,确是个多情而贤慧的女人,因为古代帝王们,多是后宫佳丽三千人,很少能将全部灵魂寄托在一个后妃身上的,更很少不变迁其爱情,而表现于文学的,周后之能得到一个多情帝王的专宠,且使将爱情流露于文学,当然她是一个资质佳惠,美艳多才的女子了. 据陆游《南唐书》载:她精通书史,善音律,尤工琵琶.元宗(后主父亲)赏其艺,赐以焦桐琵琶.后主作念家山,后亦作邀醉舞.二人曾重订霓裳羽衣曲,此曲在唐之盛传,最为大曲,后主独得其谱,乃与后变易讹谬,颇去洼,繁手新昔,清越可听. 她常弹奏后主的词调,极得后主赞美,这就是后主作词的原动力了. 李煜的初作《浣溪纱》: 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 把迷恋周后的情感,深宫香艳的情形,全部写托出来.请读他的《一斛珠》: 晓妆初过,沈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罗袖裛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这种香闺韵事,儿女柔情,真赤裸裸地写了出来.“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多烂漫,多么娇柔的儿女姿态,以现代眼光看,固然不足为奇,但是,在千年以前的封建社会里,那就够奇特的了. 周后的多情,感动了后主的词笔,后主的词笔,介绍了多情的周后给千古瞻仰,文学是环境的产物,是情感的交流,在这里完全得到印证了. 人生总没有不散之筵席,不幸的事总要有一天降临到最欢乐的人们身边的.当后主二十八岁那年,周后生病了.后主朝夕视食,药非亲尝不进,衣不解带者累夕,如侍父母之痴.然而,周后终被秋风吹去了,其时,后主哀苦骨立,杖而后起,亦如其丧考妣,且将投井以殉,赖救之获免.又自制诔词数千言,皆极酸楚. 对后主来说,真是天大的不幸,后来将她葬于懿陵,谥号昭惠,从下面词中,可以看到后主那时的心情.请看下面这首: 珠碎眼前珍,花雕世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