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有什麽繁荣的历史?
汴京城中店铺达六千四百多家,比较繁华的中心街道称作御街,宽两百步,路两边是御廊. 东水门虽然不如汴京中心街道繁荣,但是这里靠近汴京城外的“草市集”,附近又有汴河秋声和隋堤烟柳等风景,也算繁华.
描述北宋开封繁荣的作文
古都风云 开封曾经是战国时期的魏国、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以及金朝后期的都城,所以有“七朝都会”之称.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为了称霸中原,迁都大梁(今开封).当时的大梁“北据燕赵,南通江淮,水陆都会,形势富饶”,是一座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大都会. 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都把国都设在开封.开封的经济日渐繁荣.北宋时期,开封进入历史上最为繁盛的时期.宫殿壮丽,街道整齐,建筑讲究.开封的手工业,尤其是制瓷、印刷、军器和纺织业非常发达.同时,作为当时的文化中心,开封拥有全国最大的图书馆——崇文院,并组织编纂了《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和《册府元龟》四部卷帙浩繁的文化典籍. 花中隐士 北宋时期,养菊蔚然成风.作为当时的都城,开封的养菊之风更为盛行.每逢重阳佳节,不仅民间有花市赛菊,而且宫廷内也养菊、插菊、挂菊花灯、开菊花会、饮菊花酒.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开封菊花之繁盛由此可见一斑.如今开封人民沿袭了这一传统,家家户户都以养菊、赏菊为乐事.菊花的数量、品种、栽培技术都有很大提高.如今的开封菊花,不但花朵肥大、色泽纯正,而且高矮适度.艺菊中的塔菊高达6.15米,大立菊花朵达6432头、直径4.16米,均为全国之冠.用菊花绑扎的“凤凰展翅”、“孔雀开屏”、“二龙戏珠”等造型惟妙惟肖,形象逼真.菊花品种也由原来的900多个,发展到1200多个.每年金秋十月,全市人民倾城出动,赏菊吟诗.根据这一民俗,开封市把菊花定为“市花”,把每年的10月28日至11月28日定为菊花花会会期.
北宋开封局面在什么历史事件后走向衰落?它的兴衰给我们今天怎样的启示? 谢谢!!!
1.靖康之难 2.经济乃富国之路,军事乃强国之本 ———— 1127年金攻破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俘虏三千多皇族,其中包括了当时的皇帝宋钦宗和太上皇宋徽宗,因为那一年是靖康年,史称靖康之祸,北宋灭亡.同年宋钦宗的弟弟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皇位,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形成南北分立.
清明上河图从哪些方面表现出北宋汴梁的热闹繁华
清明上河图从哪些方面表现出北宋汴梁的热闹繁华 描绘了北宋故都汴京城内及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上各阶层的生活景象.主要表现的人物是劳动者和小市民,生动地体现了北宋京城汴河两岸物阜民丰的繁荣景象,真实而形象地再现了当时百姓安居乐业,商业兴隆社会稳定的面貌. 大致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是汴京郊外春光;第二段是汴河场景;第三段是城内街市.
汴京繁华50字?
了解汴京的繁华,就得先瞧瞧汴京城的“身板”,大宋都城汴京,共分为“皇城”“内城”“外城”,外城的周长更超过了五十里,城市的“骨架子”非常大.人口更是爆满.唐朝最繁华的时代,长安城的人口也不过百万冒头.而北宋中期时,汴京城的人口就已经突破了一百五十万! 汴京,是世界最繁华的都市, 没有之一.我们从《清明上河图》上就可以看出繁华与热闹, 当然,图画中也蕴含着盛世危机, 但是勾栏瓦肆、交子、夜市等等,表现了东京的空前繁华.
清明上河图描绘汴京什么的繁荣景象
清明上河图描绘汴京什么的繁荣景象 描绘了当时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 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北宋都城汴京的情况
北宋都城汴京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最大的城市,谁可以提供具体的数据.包括人口、经济、建筑等等,越具体越好.谢谢!!! 公元961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王位,建立宋朝.在未来的二三十年里,他和弟弟赵光义指挥军队又不断征伐,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辽、金相继在北部兴起,给北宋王朝造成一定威胁,终于导致公元1227年南宋政权的建立.两宋虽然实际统治疆域有限,却创造了中国古代商业的奇迹. 北宋都城汴京在当时都已经是人口超百万的大型城市,另外乡村小镇(又名“草市镇”)也逐渐发展起来.在这些城镇里,商业繁荣,市肆极为发达.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东京汴梁城“东华门外,市井最盛,……凡饮食、时新花果、鱼虾鳖蟹、鹑兔脯腊、金玉珍玩、衣着,无非天下之奇.其品味若数十分,客要一二十味下酒,随索目下便有之.其岁时果瓜、蔬茹新上市,并茄瓠(一种葫芦,嫩时可食)之类,新出每对可直三五十千,诸阁纷争以贵价取之”,真是一幅繁荣景象.另外,每天有成千上万头猪被赶入城市中肉市待宰,每日消耗的鱼达数千担.这时的夜市也更加兴盛,往往直到三更方散,市场交易,动辄千万.还有作为说书游艺场所的“瓦肆”,大者可容纳数千人,许多脍炙人口的评书和历史故事就是在这里经过说书艺人的精彩演绎传遍千家万户.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流传至今,更为了解当时汴京市肆的繁荣情况提供了有力而形象的证据. 北宋的都城汴京,是人口超过百万的大都会,城中店铺达6400多家.汴京中心街道称作御街,宽两百步,路两边是御廊.北宋政府改变了周、秦、汉、唐时期居民不得向大街开门、不得在指定的市坊以外从事买卖活动的旧规矩,允许市民在御廊开店设铺和沿街做买卖.为活跃经济文化生活,还放宽了宵禁,城门关得很晚,开得很早.御街上每隔二三百步设一个军巡铺,铺中的防隅巡警,白天维持交通秩序,疏导人流车流;夜间警卫官府商宅,防盗,防火,防止意外事故.这恐怕是历史上最早的巡警了. 选a. 北宋都城汴京在当时都已经是人口超百万的大型城市,另外乡村小镇(又名“草市镇”)也逐渐发展起来.在这些城镇里,商业繁荣,市肆极为发达.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东京汴梁城“东华门外,市井最盛,……凡饮食、时新花果、鱼虾鳖蟹、鹑兔脯腊、金玉珍玩、衣着,无非天下之奇.其品味若数十分,客要一二十味下酒,随索目下便有之.其岁时果瓜、蔬茹新上市,并茄瓠(一种葫芦,嫩时可食)
北宋.张择端的《》描绘了汴河沿岸的繁荣景象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宽25.2厘米,长525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汉族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描绘当时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 地球人都知道!小日本也许不晓得 八格牙路的干活!嘿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 不对,《秋郊饮马图》是赵孟頫作品.《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的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
史载:(汴京)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
史载:(汴京)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这反映了 A. 北宋东京商业规模较大 B. 北宋城市突出经济职能 C. 北宋时已经出现了夜市 D. 北宋政府非常重视商业 答案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提取材料关键信息的能力.材料主要叙述了汴京的交易场所建筑宏伟,交易数量极大,因此,最确切的说法应是反映了其商业规模较大,其余在材料中不能有效反映. a
有关于宋都汴梁,就是开封的相关资料吗?
开封位于黄河中下游冲积平原的东部,北依黄河,南接黄淮平原,东连华东诸省.辖五县五区,总面积6444平方公里,人口460万,市区从口78万.开封冬寒春暖,夏热秋凉,四季分明,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14.52度,平均降水量622MM. 开封古称汴梁、汴京、东京,简称汴,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开封之名源于春秋时期,当时,郑国君主郑庄公选择这里修筑储粮仓城,便取 启拓封疆 之意,定名 启封.到了汉代景帝时(公元前156年),为避汉景帝刘启之名讳,就将 启封 更名为开封,这便是开封的由来. 开封建城的历史已有2700多年.自公元前364年至公元1233年,先后有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定都于此,所以开封素有 七朝古都 之称.特别是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时期,开封(史称东京)为宋朝国都长达168年,历经九代帝王.当时,东京城周阔30余公里,由外城、内城、皇城三座池组成,人口达到150余万,是一座气势雄伟、规模宏大,富丽辉煌的都城.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会.古人曾这样描述当年宋都的辉煌: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汴京富丽天下无.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的巨幅画卷《清明上河图》,更是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东京开封城的繁华景象.北宋时期,科技发达,经济繁荣,人文荟萃,创造了一代灿烂辉煌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宋文化.清正谦明的包公,满门忠烈火的杨家将,图强变法的王安石,民族英雄乐飞等历史名人,都曾在这里留下光辉的足迹,他们的丰功伟绩,作为民族文化,至今仍在海内外广为传颂. 是的,开封在历史上曾为中华民族文明史写下过绚丽的篇章. 建国50年来,特另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开封的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今日的开封商贸发达、农副产品丰富、交通运输便利、名胜古迹众多,是中原地区黄河沿线重要的旅游胜地和对外开放城市,也是国家旅游局命名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开封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她享有七朝都会、文化名城、大宋故都、菊城之盛名.遍布市县的名胜古迹,依稀可寻的古成风貌,特色浓郁的民俗文化绚丽多姿的秋菊,显示了古都的风韵和魅力.目前开封拥有名胜古迹景点187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处. 开封旅游突出宋代特色.宋都御街、清明上河
>